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

全台灣都是免稅加工廠

主計處下修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預測至1.54%,距離原先設定的3.26% 幾乎是攔腰砍半。對此,經建會主委管中閔大表意外,認定是因為年終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不如往年,致使民間消費態度轉向保守、觀望。
其實,去年九月公開反對調漲基本工資的管中閔,恰好就是造成台灣整體薪資實質下降的推手,隨後勞保年金爆發破產危機,官方帶頭「繳多領少延後退」的改革修惡,更引發受薪階級人心惶惶。消費緊縮正如實反應普遍的所得下降,早在意料之中。經濟學者又指望消費帶動投資,又要壓低薪資,兩者相悖逆反,「黃金交叉」的論調不過是蛋頭學者的數據遊戲,脫離庶民生活。
需要特別注意的,倒是管主委推動的「自由經濟示範區」宛如搭乘直昇機,在三月底以簡報形式經行政院長江宜樺背書後,就可逕行擴張適用至「五港一空」,援引自貿條例,便可讓自由經濟的諸多免稅優惠方案,分段通車、提早上路。更巧妙且超高效率的,則是「前店後廠」的變形設計,讓馬總統理想中的「自由島」近乎一步到位。
[@more@]原本外界質疑,特區內的超優惠待遇,將造成特權經濟,變相擠壓特區外的產業競爭力。但經建會變通神速,一舉端出「前店後廠」的概念,讓示範區的「特區」據點,可以無限擴張。表面上的邏輯是:前店設在「實體示範區」,後廠則是變形無限延伸的「虛擬示範區」,可連結到加工出口區或其他任何廠區。
但事實上,「前店」根本是虛擬的展示櫃、樣品屋,「後廠」才是實體的生產基地。虛實互調,示範區像一滴墨掉入水中,很快就可以染黑一池水。從特區示範到全區開放,只靠「前店後廠」就可輕鬆達陣。只要在特區內申請店面,廠商無需另行投資設廠,就能將免關稅的原物料與機器設備,源源不絕送入加工廠製作成品,再由店面經手內外銷,取得百分之百外銷免稅、百分之十內銷免稅的優惠。如此一來,全台灣都是免稅加工廠,特權成為普遍性原則。
自由化,就是政府奉送財團的全面免稅化。
我們在基層工會辦勞教,與工人討論自由經濟示範區。中環工會的幹部舉手發問:「這個示範區這麼自由,免關稅、免營所稅,真是老板的免稅天堂啊!但我想知道,在示範區受僱的工人也不必繳所得稅嗎?」
當然不可能!工人們哄堂大笑。
「那麼,到底自由經濟對工人有什麼好處呢?」她一步就問到關鍵。
從來,在官方的政策宣導中,私人財團的獲利總被當作「經濟發展」的代名辭。彷彿資金投注了、工廠設立了、GDP數字上揚了,就代表台灣經濟發展有救了。但在工人的現實裡,分明經驗到老板賺飽就跑、薪資佔GDP比率遂年下降、勞苦一生的關廠工人被迫上街頭追討退休金……..發展的成果並未全民共享,而付出的環污、勞損的龐大成本,卻留給社會集體承擔。
相較於資方利益總被套上整體利益的外衣,普遍性的工人失業、過勞現象,卻多半被定位為待解決的個別問題,若不是怪罪個人不夠努力,就是要求配備第二、三專長以增加競爭力,或及早投資理財以自救安老。工人的具體利害,從未被正視為全民問題,進而重新檢討發展藍圖與資源分配的本質。
全面去管制化的自由經濟,到底對工人有什麼好處呢?官方說,增加投資會帶動新的就業機會,但特區內藍白領移工的上限鬆綁,也相對抵消了減少失業率的作用。到底,什麼樣的經濟模式符合人民生活與自然資源的永續發展?到底,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剩33.49%了,還要開放進口農產原物料以打擊在地農作嗎?到底,「預核外勞配額」已實質鬆綁移工上限,會造成整體勞動條件的向下沈淪嗎?
「老板賺錢不必交稅,國庫就虧錢了。」工會幹部們很敏銳地掌握核心問題:「國庫沒錢了,工人的退休年金就沒救了。」
財團免稅化,直接衝擊到國家資源分配的問題,醫療照護退休安老教育與文化資源等,都不免受到排擠。
「自由經濟示範區」的相關條例預計在七月份出爐,送入立院審查,以補足現有法規不足之處。到目前為止,經建會所提出的經濟遠景,除了以人流、物流、金流的全面鬆綁吸引外資,沒有對台灣整體發展的宏觀想像,也缺乏重點產業的長程扶植與規劃。
壓勞動條件,犧牲本地農業,無選擇性地優惠免稅,只會造成「掏空國庫,圖利財團」惡性示範。這樣的自由經濟,憑什麼要我們認帳呢?(原刊於20130506獨立評論@天下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